通风才是硬道理!央视定调科学除甲醛部分企业伪科技产品遭质疑

  “装修完新房,放几盆绿萝就能除甲醛?”这一民间说法近日被央视“泼了冷水”。央视《生活提示》栏目通过实验对比,揭穿了柚子皮、醋熏等“网红除醛法”的无效性,并公布了科学除甲醛的优先级方案,引发全网热议。

  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,长期接触可诱发白血病、鼻咽癌等疾病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因装修污染致病的案例超200万,但公众对甲醛治理仍存在认知偏差。节目中,中国室内环境监视测定中心专家直言:“通风是成本最低、效果最显著的手段,其他方法只能辅助。”节目播出后,“除甲醛”百度搜索量单日暴涨320%,网友直呼“终于有权威指南了”。

  央视《生活提示》栏目的实验设计直击公众痛点。实验人员在一间甲醛浓度超标3倍的密闭房间内,分别测试了“通风法”“活性炭吸附”“绿植净化”“空气净化器”以及“光触媒分解”五种方法的实际效果。结果显示,开窗通风12小时后,甲醛浓度下降76%,效果远超其他方式;而网红推崇的绿植(如绿萝)在相同时间内仅降低8%的浓度,活性炭吸附率也仅有15%。主持人在节目中强调:“柚子皮、醋熏甚至茶叶梗,只能掩盖气味,对甲醛毫无作用。”

  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李洋在节目中解释,甲醛释放周期长达3-15年,短期治理无法根除。“通风能快速稀释空气中的游离甲醛,但家具板材内部的甲醛会持续释放。若条件有限,可搭配工业风扇加速空气流动,或选择阴离子型空气净化器。”他特别提醒,市面部分低价检测仪误差率高达70%,建议委托CMA认证机构检测。

  节目播出后,北京市民张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。她曾因轻信“闷放法”(关闭门窗升温促甲醛释放)导致全家入住后出现头晕、皮疹症状,检验测试发现甲醛浓度超标4.2倍。“后来请专业公司用高分子喷涂剂封闭污染源,每周强制通风,半年后才达标。”类似案例在社交平台引发共鸣,#除甲醛交过的智商税#线亿。

  与此同时,部分企业迅速蹭上“央视同款”热度。某电子商务平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“工业风扇”搜索量增长5倍,标注“光触媒专利”的喷剂销量上涨200%。但业内人士透露,光触媒需紫外线激活才能分解甲醛,普通室内环境难以生效,“许多产品只是概念炒作”。一家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坦言:“行业鱼龙混杂,有的治理公司连检测设备都不全,收费却高达每平方米50元。”

  “别再交智商税了!”随着央视实验结论的传播,一场关于“科学除醛”的全民讨论被推向高潮。9月1日,中国室内环境监测行业协会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,明确将“持续通风”列为除甲醛首要准则,并警告“盲目使用化学喷剂可能会引起二次污染”。

  社交平台上,网友的吐槽与科普齐飞。“之前花3000块买了光触媒套餐,结果检测仪数值纹丝不动,纯纯大冤种!”一名网友在微博晒出检测报告,评论区瞬间涌入上千条类似经历。话题#通风才是甲醛克星#登上抖音热榜,短视频博主用“电风扇+开窗”实测甲醛浓度骤降,获赞超80万。也有家长焦虑发问:“北方冬天零下十几度,总不能24小时开窗吧?” 争议中,行业乱象进一步浮出水面。记者调查发现,部分治理公司利用消费者恐慌心理,声称“一次治理终身无忧”,实则用封闭剂掩盖污染源,甲醛半年后再度反弹。某知名环保品牌首席技术官王磊直言:“目前尚无‘一劳永逸’的方法,除非彻底更换劣质建材。”

  市场的狂热反应同样耐人寻味。凭借“央视推荐”标签,某品牌工业风扇月销量突破10万台,客服却承认“产品原本用于车间降温”;二手平台上,闲置甲醛检测仪转卖量激增200%,卖家自嘲:“机器没坏,只是清醒了。”

  央视的“除醛指南”如同一块试金石,既照见了公众对健康居所的迫切需求,也暴露出行业监督管理与标准缺失的深层问题。目前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室内环保产品专项抽查,拟于2024年发布《室内空气质量治理服务规范》。中国室内环保行业协会秘书长指出:“未来需建立从建材生产到治理服务的全链条监管体系。”

  对于普通消费者,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提示:除甲醛应优先通风3-6个月,选择治理公司时需查验其CMA资质认证,并签订效果保障协议。而随着公众认知提升,市场正悄然分化——某电子商务平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环保建材销量同比上涨45%,E0级板材搜索量增长120%。

  “这场‘除醛革命’或许会倒逼整个家居产业升级。”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立群预测,未来五年,劣质装修用到的材料将加速淘汰,催化吸附材料、智能新风系统等技术突破。当“开窗通风”成为全民共识,如何平衡居住安全与能耗效率,又将是一道新考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