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每五年一届,是生态环境领域规格最高、顶级规模的专业方面技术竞赛,被喻为生态环境领域的“奥运会”,是对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最高技能水平的检视。2024年,山东在精英汇聚、角逐激烈的第三届大比武中荣获全国第一。山东得以力拔头筹,是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,是深化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成效的集中体现,也是对全省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工作高水平发展的全面映照。近期,我们推出“山东监测”系列稿件,呈现近年来各级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工作成效,展示“不畏艰险、勇挑重担、求真求实、默默奉献”的山东监测精神,揭晓大比武背后山东监测人的实干与担当。今天推出:锤炼尖兵队伍 铸就“硬核”防线 济宁市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护航南四湖流域发展
济宁市生态环境局与省济宁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中心携手并进,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,按照“一盘棋”思路,绘就监测数据“一张网”,以过硬的专业能力打造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“真、准、全”监测体系,切实保障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”,以实际行动为美丽济宁建设贡献力量。
高位推动,市政府印发《济宁市县级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机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工作方案》,通过制度约束和考核规制充实监测岗位。利用驻市中心的数据和技术优势,探索专业方面技术支持与日常管理交流双向对接新模式,促进南四湖流域监测能力提升,争取监测用房改造和监测设备购置资金3647余万元,给予各县市区监测能力建设奖励补偿550余万元,11家县级监测机构全部按期通过检验测试机构资质认定评审。强化南四湖流域水环境保护监测,以市生态环境局与省济宁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中心为主,辐射3个区分局和11个县级监控中心,基于监测任务重、水资源丰富实际,在监测资金保障、仪器设施配备、技术扶持等方面给予微山、任城、鱼台、邹城等生态环境监控中心重点支持,配备水质监测设备253台套,微山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成功申报建设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。2024年对国省控断面及重点入湖河流水质实施监测460余次,获得各类监测数据12900余个,实现了53条主要入湖河流76个断面水质信息共享。2024年,南四湖流域国控断面及20条重点河流断面水质全部保持在地表水三类标准,实现“水质优良率三个百分百”的任务目标,南四湖水质连续21年持续改善。
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按照“以岗定人、人岗相适”原则,以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为契机,强化理论素养和实操业务能力培训,坚持“干什么学什么、缺什么补什么、弱什么强什么”,依托省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中心培训云平台及省、市监测中心工作安排,组织全体监测人员开展线上监测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,参加线余次、线余次,参加基础理论考试累计达100多科次,全市持证人数183人,总持证项目数3119项,较2023年分别提升130%、300%。在2024年第三届全省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中,济宁代表队荣获团体成绩三等奖,专项组一等奖1人、综合组二等奖1人、三等奖2人的历史最好成绩,展示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积极推动监测网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,综合应用激光雷达以及超级站、走航监测等技术,建立全方位、多层次、高精度的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监测网络,建成113个地表水自动监测站、157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、16个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站、6个交通站、17个重点化工园区VOCs自动监测站和947个污染源在线监控点位。依托济宁市智慧环保平台,推动污染防治关口前移,以“智慧监管”推动非现场监管,健全完善生态环境问题“发现—交办—反馈”闭环工作流程,发布污染源告警事项4311个、大气高值点告警信息7217条、水生态环境告警信息36539条,逐步建成上下协同、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网络。以智慧化为导向,推进监测能力及手段迭代升级,引导监测人员主动了解学习适用于岗位需求的智慧化监测技术。以数字化为引领,推进监测数据分析应用,分析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,不断的提高驾驭数字化、信息化能力和本领,推动数据支撑到数据赋能的转型提升。通过智慧化手段的应用,济宁市的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均提高了80%。